> 数据图表

谁能回答1.5.1 国内:两大聚变基地多项目/装置在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25-5-5
谁能回答1.5.1 国内:两大聚变基地多项目/装置在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1.5.1 国内:两大聚变基地多项目/装置在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国内已建成多个聚变装置,并形成合肥、成都2大聚变科研基地,由中国科学院、中核集团领衔。我国核聚变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建成并运行CT-6,KT-5,HT-6B,HL-1,HT-6M等小型装置;此后又建成并运行合肥超环(HT-7)、中国环流器二号(HL-2,2002年建成投运)、中国环流三号(HL-3,2020年建成)及东方超环(EAST)等装置。上述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和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建设运行。目前,主要在运实验装置为中核集团的HL-3和中科院的EAST,均为托卡马克路线。◼ 技术进步佳音频传,约束、加热、运行时间等指标不断突破。• 中国环流三号HL-3:2023年7月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首次实现功率注入。2024年在15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2025年3月底,HL-3装置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 东方超环EAST:2023年4月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世界纪录。2025年1月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世界纪录。◼ 产业链的形成需要项目引领,国内聚变项目/装置、国际ITER项目均为我国聚变产业链的初步形成提供了良好土壤。图:中国环流二号图:中国环流三号HL-3图:东方超环EAST资料来源:段旭如等《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进展与展望》,中核集团公众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公众号,真空聚焦公众号等,华源证券研究8